今年夏季,長江流域遭遇了極端干旱,對沿線供水、供電、農業生產造成影響。今年極端天氣會否影響中國糧食安全?面對日益頻發的極端天氣,中國應如何“端穩飯碗”?
7月以來,中國南方遭遇了罕見的持續高溫少雨天氣,長江流域高溫日數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,發生嚴重伏秋連旱。據中國應急管理部統計,8月份旱情峰值時,有449萬人因旱需生活救助,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6000萬畝。
今年年初,中國政府明確糧食產量主要預期目標要保持在1.3萬億斤(1斤為500克)以上。極端旱情會否影響中國糧食安全?
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向記者表示,干旱對農業的影響主要是局部的,一些地區的農業生產因為干旱而減產,但影響范圍是比較小的,全國絕大部分糧食生產還是正常的,甚至是增產的!皬哪壳翱,秋收收獲進展比較順利,已經收獲近六成,預計全年中國糧食生產豐收在望!
據中國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,截至9日,全國秋糧已收獲7.37億畝,完成56.4%,進度同比快3個百分點。近日,中國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、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在公開場合表示,中國夏糧早稻已經豐收到手,秋糧即將大面積收獲,實現1.3萬億斤以上目標有把握。
李國祥表示,面對去年秋季以來的災害天氣等不利條件,中國政府采取了諸多針對性措施,比如進一步落實黨政同責穩面積穩生產,發放種糧補貼應對農資價格上漲,實現主產區農業保險全覆蓋,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,組織農業科技力量下沉,加強水利設施調配、灌溉和人工增雨等措施應對干旱,一系列措施有效抵御了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,從而實現穩產增收。
“今年中國糧食生產克服了去年秋汛對冬作的影響,又克服了今夏極端干旱的影響?梢哉f,災害性天氣并沒有帶來災害性收成!敝袊鴩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向記者表示,極端天氣的考驗印證了中國糧食生產體系的韌性,中國的糧食生產產能基礎是比較牢固的,抵抗災害沖擊的能力是比較強的。
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,全球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發,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,近年來中國的極端天氣事件也明顯增加,從去年的罕見秋汛到今年的罕見干旱,都給保障糧食安全帶來更多考驗。
葉興慶表示,全球氣候變化的表現日益突出,整個人類都面臨著極端天氣事件多發的挑戰,未來保障糧食安全需要進一步鞏固糧食生產能力,增強糧食生產體系抵御極端災害天氣的能力。除了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,還要注重糧食品種的培育!敖衲昴戏揭恍┑貐^持續高溫,但對水稻產量卻沒有造成太大影響,主要是因為當地培育了一些耐高溫的水稻品種。因此,下一步要繼續注重增強糧食作物抵抗極端天氣的能力,育種時重點考量作物的抗逆性!
葉興慶表示,中國是世界糧食進口大國,尤其是大豆、油料的對外依存度較高,保障糧食安全,還要增強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,將提高大豆和油料自給率作為糧食安全的長期戰略方向,同時注重進口來源多元化,加強關鍵環節能力建設。
李國祥表示,保障糧食安全,首先要嚴格保護耕地,這是糧食生產最基本的資源支撐,其次,要加強農業科技,增強農業生產的技術條件和技術能力,加強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,培育抵抗自然災害的糧食作物,持續推進農業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。要繼續發揮黨政同責、農業補貼等政策手段的作用,克服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,穩定糧食生產。
目前,長江流域一些地區的旱情還在持續,后期糧食生產仍面臨一定挑戰。李國祥表示,面對可能持續的旱情,通過繼續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,中國確保糧食安全還是很有信心的。
11日,中國農業農村部派出3個工作組,分赴黃淮海、長江流域等15個冬小麥、冬油菜主產省,幫助解決地方在農資供應、政策落實、秋糧田管、秋冬農業生產、防災減災等方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,指導地方持續抓好秋糧后期田管,推進秋糧順利收獲,搶抓農時穩住冬小麥面積,夯實明年夏糧豐收基礎。